9月5日,颍泉区国家级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八个一工程推进会在颍上县召开。副区长李保生出席会议并讲话,区旅游局局长李宾,国家级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王官、葛桥、苗营和所在镇办的负责人参加会议。
李保生一行首先现场观摩学习了夏桥镇龙王庙村、王岗镇淮罗村的八个一工程建设、花园小镇后,召开了座谈会。
会上,颍上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孙悦全面系统的介绍了颍上县管子故里、梦里水乡、乡村旅游、淮河风情四大旅游集聚区的基本情况;县旅游局副局长张浩深入系统的作了八个一建设的经验介绍。区旅游局局长李宾作工作报告,颍泉区三个国家级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旅游资源丰富,各有特色,王官村是红色+菊花产业资源,葛桥村是古色+山核桃资源,苗营社区是交通+中药产业资源。目前,三个村的旅游发展规划已经完成,随着项目规划的逐步实施,三个贫困村将完成由丑小鸭到白天鹅的华丽转身。
副区长李保生要求,思想认识要到位,心动加行动,真抓实干,抓出成效。方法措施要对路,结合村情、镇情,对照八个一,逐项对照找差距,逐条检查抓落实,突出重点,规范建设。区旅游局要加强指导、督查,按照时间节点,倒排工期,确保按期完工。
据悉,八个一工程是安徽省旅游局对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建设与考核的量化标准。即一个旅游接待点(游客服务中心)、一个旅游停车场、至少一间旅游公厕、至少一个旅游点、至少一家农家乐(乡村客栈)、一组标识标牌、一篇导游词、至少一名导游(讲解)员。旨在通过对乡村旅游扶贫村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助力其摘掉贫困帽,形成一批新的乡村旅游扶贫示范点和示范项目。
近年来,颍泉区紧紧围绕旅游产业调转促,坚持农旅结合、文旅结合的思路,以旅游+为重点,推进旅游业与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和转型升级,大力发展乡村旅游脱贫攻坚,加快全域旅游创新提升,积极推进旅游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加大对三个国家级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的扶持力度,投资200万元,新建旅游厕所、停车场和村级旅游标识牌,以上工程项目正稳步推进。投资60万元建设的颍泉区国省干道乡村旅游标识牌安装工程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50块涵盖颍泉全部A级景区、乡村旅游重点村和星级农家乐、采摘园的旅游标识牌将于近期竖立在阜太路、阜涡路上,不仅为颍泉乡村旅游增添一道靓丽风景线,也将给来颍泉旅游的游客带去出行的方便。
行流镇王官村位于沙颍河以东、黑茨河以西,耕地面积5067亩,总人口4705人。境内四九起义遗址上建有四九纪念馆。 1928年4月9日,由我党早期活动家魏野畴任特委书记的中共皖北特委在王官集发动了震撼皖北的阜阳四九起义,创立了皖北苏维埃政府和皖北工农红军,点燃了皖北革命烈火。王官东部行流大庙千亩淮菊产业园建有厂房3500平方米,拥有精选、杀青、烘干、包装等全自动生产线,年产菊花饮品1000吨,产品销往全国各地供不应求。产业园带动325户贫困户种植淮菊,吸收86户贫困户在基地就业,取得了较好的社会与经济效益。产业园去年成功举办阜阳首届淮菊旅游文化节,反响强烈,今年在王官村新流转土地260亩,将积极带动红色旅游区的菊花产业发展。
闻集镇葛桥村位于105国道北侧,耕地面积4990亩,5410人。境内有一座建于明代的葛大桥,飞架在柳河上,至今保存完好,远近闻名。大桥为三孔桥,因两桥孔中间生一柏树,被人们称之为一百(柏)担三拱。村内由返乡大学生创建的 薄壳山核桃产业精准扶贫基地已初具规模,已建成1268亩薄壳山核桃苗木种植区、800亩林下经济作物(油牡丹、黄花菜等)套种区,发展78亩水产养殖、4600只家禽(鸡、鸭、鹅)养殖和526只山羊养殖。带动76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致富。
周棚办苗营社区位于阜阳北外环两侧,茨河南岸,耕地面积4513亩,5749人。安徽中药生态文化旅游观光产业园于今年2月在苗营启动建设,项目总投资14.92亿元,是以3.5万亩有机食品暨富硒中药材种植、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新型农业综合项目,其中苗营土地面积全部完成流转并种植完毕。公司依托特色中草药种植产业,培育中医药健康产业、旅游服务业和养生养老产业三大新兴产业,融产业、旅游、人文、扶贫功能于一体,建设成为以中草药文化为主、集高端中药产业、旅游度假养生、区域联动发展的特色田园综合体。目前带动周棚街道办事处贫困户183户,375人(其中苗营社区贫困户86多户,137人)脱贫;带动伍明镇贫困户55户,92人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