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阜阳市地下水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实施以来,颍泉区紧紧围绕用水总量的目标,以全面落实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完善四项制度为重点,认真贯彻《条例》,严格落实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控制等各项措施,较好地完成了水资源管理目标任务,2016年度水资源管理在市级考核排名第一,考核结果为优秀等次。
一是进一步提升管理水平。坚持调动各方力量、采取多种方式,系统化推进《条例》的贯彻落实。一是推进责任分解。加强地下水双控及地下水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制定了《颍泉区十三五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工作方案》,把各项指标明确分解到镇街道园区。二是推进宣传发动。把《条例》的宣传作为贯彻落实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利用世界水日、中国水周、江淮普法行、世界环境日、12·4国家宪法日等宣传活动,通过设置宣传台,悬挂条幅、派发宣传资料等方式,走到广大市民身边开展宣传。实行小手拉大手主题活动,开展了中小学生节水征文比赛活动,让水法规意识在青少年心中扎根。三是推进巡查监督。对全区32个入河排污口进行调查摸底,登记造册,实行一口一档。四是推进执法检查。2016年以来,查处违规开凿地热井5起。
二是进一步完善管理体制。将《条例》规定的要求进行分解细化,做到有部门抓、有人落实。一是突出考评体系建设。将地下水保护、开发、节约、利用的主要指标纳入我区政府目标管理考核评价体系,明确责任主体,严格考核管理。二是突出行业发展限制。发改、经信部门制定了调整产业结构、鼓励发展节水型产业、限制高耗水高污染行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三是突出水利设施建设。住建部门在编制给水、排水专项规划时,同步安排再生水、雨水利用设施建设。四是突出依法监测和治理。环保部门强化地下水饮用水水源环境保护,定期调查评估集中式地下水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状况,依法清理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违法建筑和排污口;农业部门制定了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方案,推广使用低毒、低残留农药,开展农业面源污染监测,防止农业面源污染地下水。五是突出隐患防控。按照《阜阳市水污染染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开展加油站(点)地下油罐双层罐更新、防渗漏设置工作的通知》要求,商务部门及时制定了实施方案,监督企业完成石化生产存贮销售。
三是进一步抓好源头防控。强化对水资源污染源的管理和防控,确保水资源使用科学有序和绿色安全。一是大力实施公共供水管网改造工程。阜阳循环经济园4条白改黑道路,共改造自来水管网7037米,计划12月中旬全部完工。二是全力开展地下饮用水水源保护工作。编制完成《颍泉区重要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达标建设实施方案》,基本完成茨淮新河水源地防护林工程,并对影响茨淮新河饮用水源保护区内的违章建筑、货物堆放转运场、养殖网箱、拦河渔具等设施进行拆除,保障了茨淮新河的水源安全。三是积极做好水资源设施保护工作。对每处水厂制定相应的饮用水水源污染事故应急预案,设置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标志牌,在供水主干管均埋有供水保护标志,防止被误挖和破坏。四是加强水污染防治工作。编制了《颍泉区实施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技术方案》和《颍泉区实施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技术方案》,推广使用低毒、低残留农药,防止农业面源污染地下水;制定了《颍泉区2017年水污染防治重点工作整改实施方案》,规定园区所有工业企业污水应预处理达到国家或地方规定的有关排放标准,并进入污水集中处理设施进一步进行处理。
四是进一步加大保护力度。2016年10月阜阳市将水资源管理权限下划到三区管理后,颍泉区按照职责要求,进一步加大对水资源的保护利用力度。一是坚持全面摸底。对所有取用水户进行了全面排查和登记造册,重点对全区的在建楼盘因施工打的降水井和搅拌站用水情况进行了摸底并按标准收取水资源费。二是坚持规划引领。编制了《颍泉区农田水利专项规划(2018~2022年)》,明确了我区未来5年农田水利发展的目标、思路和布局,确保井灌区粮食作物种植区灌溉保证率达到75%以上,灌溉水利用率达到0.75以上;高效作物喷滴灌的灌溉保证率达到90%以上,灌溉水利用率达到0.85以上。三是坚持限制开采。及时制定了《颍泉区2017年度地下水超采区治理工作方案》,通过控采限量、节约保护、水源置换、种植结构调整等措施,促进生态环境的改善。四是坚持审批管理。对以前取用地下水的用水户实行取水许可制度,按照有关标准安装取用水计量设施并纳入地下水在线监测,严格按照相关规定收取水资源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