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车剧团”四代人 送戏下乡60余年不落幕
2018-01-24 09:01:55
原标题:“板车剧团”四代人,送戏下乡60余年不落幕 河南鄢陵豫剧团用板车搭舞台,“上山上到顶,下乡下到底”,把戏曲送到田间地头

从最早的架子车、板车,到如今的大篷汽车、流动舞台;“板车剧团”的演职人员换了一茬又一茬;团长换了一任又一任;任凭时代变迁,不变的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俭办团、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板车精神”
  在萧肃的深冬时节,盛开的鄢陵蜡梅清香沁人,以“冠天下”的美誉,让人纷至沓来。而在这个北方小县的广大农村,让农民们最期盼的,却是一场场大戏,它一唱60余年,四代人,从不落幕。
  这天,呵气成霜。在鄢陵县马栏镇娄家村,戏台还没搭好,已有很多人早早过来想要占一个好位置。尽管寒气逼人,冬天的阳光还是照出了暖意,他们两只手揣在袖口里,饶有兴趣地看演员们搭戏台。
  此刻在舞台忙碌着的就是鄢陵县豫剧团。半个多世纪前,鄢陵县豫剧团自制板车流动舞台上山下乡为农民送戏,被群众称为“板车剧团”,成为全国文艺战线上的一面旗帜。如今第四代“板车人”接过前辈的接力棒,继续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俭办团、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板车精神”,坚持“上山上到顶,下乡下到底”,把戏曲送到田间地头、送到农民心中,成为活跃在农村文艺战线上的一支“红色轻骑兵”。

第一个节目:板车搭舞台

听说“板车剧团”要来村里唱大戏,67岁的村民薛善初一大早就搬着板凳来到村头。“县剧团的戏可是远近出了名的,怎么听都听不够,有好几年,剧团在外地演出被拦下不让回来。”薛善初从小就听人讲“板车剧团”的故事,说着说着不由得竖起了大拇指。
  这是一支活跃在中原农村的传奇剧团。上世纪60年代,鄢陵县豫剧团演员们拉着自制的木板车当流动舞台,自排节目、自造道具,深入偏远山区和乡村,把戏曲送到千家万户。
  73岁的温富荣就是第一代“板车人”。1958年,13岁的温富荣来到“板车剧团”当学徒。那时剧团怀着为工农兵演出的一腔热忱,天天外出,当时农村文化生活十分贫乏,所以剧团到农村演戏是件大事,村里要及早安排人和车接送。那时农村的运输工具主要是牛车、太平车,每次接送剧团,村里都要出动六七辆牛车来装道具和乐器。“那时农村牲口多金贵啊,犁地拉货全靠它,一来一回接送影响农业生产。”温富荣说。
  由于没有舞台,每到一处,群众还要拉土搭台、栽杆、挂幕,甚至要把自家的门板拆下来当舞台,把床铺扯下来当围栏,通常是演一两场戏两三个小时,群众搭拆舞台却需要两三天。就有群众说:“想剧团,盼剧团,剧团来了招麻烦,戏只唱了小半天,俺得忙活两三天。”
  为了减少群众的麻烦,不耽误农民生产,当时团里有人提议买几辆板车,自己拉着道具、乐器下乡。有了板车后,大家又开始考虑解决舞台问题。“最开始是圈一块地做舞台,四周用地幔围住,但这样演员和观众就混在一起了,分不清台前幕后,影响演出效果。”温富荣说。
  能不能利用车板做舞台呢?有人提出这个大胆的想法后,剧团当即就试着干了起来。为了把板车拼在一起,大家伙反复拼装,设计模型;为了节省开支,剧团的青年还向村里的木匠学习木工技术,在较短的时间内研制出一个流动舞台模型。每到一个演出点,大家把板车下盘卸下,用3个一米长的支架作为舞台支柱,用钢丝绳将支架从车把到车尾固定,6辆板车的车板拢在一起就成了宽阔的表演区。
  它恰似“变形金刚”,一个人指挥,多人同时把板车伸展开,升杆扯幕,不一会儿平地就空起一座大戏台。
  第一个流动舞台搭建好后,演员们还有些小心翼翼,从上去三五人到二三十人,从走台步到翻跟头,尽管吱吱呀呀作响,但舞台总算是有了。板车流动舞台面世后,首场演出的剧目就是展示当时农民精神风貌的《朝阳沟》。
  为把流动舞台制作得更好,剧团先后对板车舞台进行5次大革新,直到1970年才最终定型。板车由6辆增加到8辆,舞台面积由最初的60平方米增加到100平方米。自制板车流动舞台成功后,经过反复练习,最后用15分钟就能把舞台搭好。
  “每次演出前,围观的群众里三层外三层,都睁大眼睛瞧稀罕,用板车搭舞台倒成了第一个节目。”温富荣说。
  自此,鄢陵县豫剧团拉着板车流动舞台,不顾酷暑寒冬,农民有求,他们必应,推广学习“板车精神”一度叫响全国。也因为有了板车,他们走到更远的地方,把戏送上最偏僻的深山,送到离农民最近的田间。

上山上到顶,下乡下到底

“开场锣鼓震天响,村外大路小道上,驴车、自行车哐里哐当往戏场里赶,卖糖葫芦的车把上捆着草秆,草秆上扎满了火红火红的山里红。”
  回忆过去,老演员们有说不完的话。
  在那个文化匮乏的年代,山区群众没有见过大戏进山。常常戏班还没来,唱戏的消息已传远,亲朋好友间相互转告,相邀跋山涉水来看大戏。
  每一场戏都是人山人海。平地上站不下就爬到树上看,杨树上,柳树上,一个树杈一个人。
  今年55岁的石淑玲,18岁加入“板车剧团”。她回忆道:乡下的路不好走,夜间赶路全靠月亮照明,赶上阴雨天没法走,当地老乡就接力拿着手电送我们。那时农村还很穷,可每次唱完戏要离开时,老乡们拿着烙好的馍蒸好的红薯硬往我们手里塞。
  “群众就是这样待我们,我们更是不喊苦,不喊累,一看到老百姓就来精神,一听到他们鼓掌浑身上下都是劲儿。”石淑玲说,剧团拉着板车,白天走上几十里路,晚上搭台唱戏,大家走到哪唱到哪。路上遇到正在劳作的群众,都会停下给他们唱两段再走。
  温富荣回忆那时的场景:路上看到打麦场的老乡,剧团都会停下来,摆开阵势,有人拿起锣,有人拨开弦儿,朝着麦地开一嗓子,劳作的男人放下镰刀拿起烟袋,女人解下头巾叉腰擦汗,人越聚越多,唱完一段没听过瘾,还嚷着再来一段。因为要赶路,又不得不走时,老乡们就说:“回来的时候还路过俺这儿!”
  “为人民服务必须完全彻底,台上台下一个样,人多人少一个样。”在物质生活匮乏的年代,鄢陵县豫剧团拉着自制的“流动舞台”,为群众带去富足的精神文化食粮。上世纪80年代,为满足演出需要,“板车剧团”成立了一团和二团,80多名一线演出人员,活跃在广大农村地区。据统计,剧团用坏的板车、马车超过100辆。
  在漫长的为农民送戏过程中,“板车剧团”始终坚持“上山上到顶,下乡下到底”,从不因条件差、环境恶劣就拒绝去偏远的乡村,把优秀演出剧目送到农民群众的心坎上。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鄢陵县豫剧团足迹遍及河南、陕西、山西、安徽、河北等7省200多个县(市)的乡村,至今已累计演出5万多场。去年一年来,鄢陵县豫剧团仅下乡、进校园公益演出就接近600场,给基层群众送去了丰富的精神文化大餐。

宁可误了种地,也要给群众唱戏

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不少地方对基层剧团实行差额补贴制度,剧团开始自谋生路,自负盈亏,加上演出市场受大众文化娱乐消费方式多样化的冲击,基层剧团逐渐滑坡,生存困境开始凸显。
  “我经历过剧团最困苦的时期,90年代,团里几乎没有经费,最少的时候,一年只发2个月零6天的工资。”42岁的贾鄢华算是团里的年轻人,也是鄢陵豫剧团第三代“板车人”,父母都是“板车剧团”的老演员,从小在剧团长大的贾鄢华,如今已从前辈手里接过接力棒,成为鄢陵县豫剧团一团团长。
  但,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剧团也从没散过。
  “生存不下去的时候,大家就各自找营生糊口,像我就是冬天卖菜,夏天卖瓜。但只要政府有号召,群众有需要,不管在哪,老师傅一声令,立马把菜处理掉,当天赶回团里排练。”贾鄢华说。
  为了让剧团坚持下来,大家舍不得休息,用更多的商业演出来弥补剧团收入,多的时候一天能唱5场大戏。“1991年进团至今,没有发过足月的工资。”贾鄢华说,现在一年差不多只能保障10个月的工资。
  即使在这样困窘的情况下,团员们为了不把功夫落下,为了确保随时能登台,大家每天都练习,洗衣服的时候唱,做饭的时候也唱,有时候一段唱完了,发现饭糊了,柴也烧干了,有的团员宁可误了种地,也要给群众唱戏。
  虽然是鄢陵县里的正规剧团,但“板车剧团”看起来却像是个“野战军”——演到哪住到哪,谁家有空房子,铺

上一页:“学生工”还是“真实习” 下一页:南昌多名求职青年陷“师徒贷”骗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