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小传】 谢皓,男,中共党员,是安徽水利系统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受到表彰的三个先进个人之一,现任阜阳市颍泉区水利局党组成员、颍泉区水利规划设计室主任。
轻轻拧开水龙头,甘甜清凉的自来水哗哗流出,在阜阳市颍泉区的广大农村,近几年纷纷告别“碱性水”“污染水”,用上“放心水”“干净水”,祖祖辈辈的农民从“有水喝”到“喝好水”华丽蝶变,在戏称“西伯利亚”皖西北的颍泉大地上悄然发生。
实际上,颍泉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连续八年在阜阳市农饮工程综合评比中获得第一名,在2017年安徽省农饮工程绩效评价中更是获得了第一名。
这些成绩的背后是一群颍泉水利人的坚守与付出,其中的作为幕后的功臣谢皓更是功不可没。多年来在他和他的同事们的努力下,颍泉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于2017年实现全覆盖,提前三年完成目标任务,其经验做法在2019年水利部会议上作典型发言,国家及省市媒体争相报道。
滴滴清泉见真情
“没有搞活经营权之前,不少地方的水厂确确实实存在建后管养难。政府花了很大的资金建好了水厂,但却因为管养、经营不专业等问题,导致供水保证率低,群众也不满意。”业内人士说。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谢皓经过实地走访、征求意见,结合颍泉实际,逐渐摸索出一套有效的管护模式,即通过明晰所有权、规范管理权、搞活经营权,实现产权有归属、管理有载体、运行有机制、工程有效益。特别是针对搞活经营权方面,他大胆创新,在保持所有权、管理权不变的原则下,对水厂经营权进行公开竞拍,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充分调动水厂经营者的积极性。水厂经营权公开竞拍,使得市场竞拍参与者明显增多,倒逼着经营者不得不提高服务质量。
如今让全区24处水厂全部市场化运营,打通了饮水工程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走出了一条具有颍泉特色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理之路。
让贫困人口吃上明白水
在下乡走访中,谢皓发现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虽然建好了,但还要持续抓好巩固提升和日常维修服务,才能提高农村“四率”水平,不断满足群众对饮水用水的需求。同时他始终把农村贫困群众始终放在心间,把解决他们最基本的饮水安全保障紧紧的抓在手里,把每一滴流入贫困群众家中的水当成自己家中的水。
为常态化管护,他协调各方成立抢修服务队,设立农饮工程维修基金,建立日常巡查制度,做到“及时发现,及时维修,及时供水”;针对水厂的群众满意度、日常运行、水质检测、维修管护等工作不定期进行检查,让群众用的满意、用的放心。对全区贫困户在水量、水质、用水方便程度和供水保证率四项指标进行全面排查评估,实行问题动态清零,让贫困群众吃上明白水、放心水、安全水。
打造智慧农饮的“颍泉模式”
多年来,农村老百姓习惯了靠山吃山靠水喝水,如何让一直免费喝水的农村百姓接受交水费的转变?这又是一道考验。
“其实,想让农村老百姓花钱买自来水吃,关键就在于要保证自来水的水质。”颍泉区水利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水厂建起来了,如何管好用好,如何保障水质,谢皓颇费了一番心思。
为此他参与制定了农饮建后管护区、局、镇三级管理模式,构建颍泉智慧农饮信息平台,全区24处水厂的运营情况,做到一“幕”了然,实现了高效、便捷的信息遥控和管理。
为了确保水厂水质达标,他制定了四级水质检测体系:水厂日常检测和区水质检测中心每月1次定期检测;区水利局每年定期2次将所有水厂水样送至有资质的检测单位,主要检测指标37项;区卫健部门每季度对水厂进行抽检。近年来的水质达标率均达到了98%以上。优良的水质,使得广大农村地区的老百姓对于饮水愈感安全,群众满意度逐年提升并保持在较高水平,群众缴费率接近95%。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谢皓千方百计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不仅实现了颍泉群众百姓从“有水喝”到“喝好水”的转变,也为颍泉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引来清泉活水,润泽千家万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