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颍泉区坚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认真贯彻落实《长江三角洲区域生态环境共同保护规划》,扎实推进长三角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生态环境共保联治能力显著提升,区域环境质量持续提升。
一是常态化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战。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有效发挥大气专项督查组的督导作用,坚持每天现场督查,发现问题及时督促整改。扎实开展禁止燃放烟花爆竹大盘香、午季秸秆禁烧、扬尘污染管控、挥发性有机物治理问题排查整治、重污染天气分级应急减排等专项行动。截至11月6日,颍泉区PM2.5平均浓度为36.5微克/立方米,较去年同期下降10.1%,在全市9个县(市)区排名第一。持续打好碧水攻坚战。按时完成38个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定期开展24个农村千吨万人饮用水源地环境监查,全面推进4个乡镇污水处理设施提质增效行动,有序实施40条农村黑臭水体排查及分期整治,加快建设姜堂、邵营、周棚等重点集镇的区域污水处理设施提升及配套管网完善工程。辖区3个地表水考核断面,颍河、泉河考核目标任务Ⅲ类,黑茨河入茨淮新河口IV类。颍河阜阳段下游、泉河阜阳段下、黑茨河入茨淮新河口上游2022年1—9月平均水质均为Ⅲ类,各断面均完成市考核目标任务。高效打好净土持久战。以危险废物监管为重点,对全区7家重点企业开展年度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检查;加强非重点的60家工业企业、实验室、机动车维修保养单位危险废物以及35家一般工业固废产生、利用企业监督服务工作。全区土壤环境状况总体稳定,没有发现重金属污染,未发生各类突发环境事件。
二是构建生态环境监测网络。 构建空气质量监测网络。区政府投资817.9万元,开展大气环境监控,依托市级监测平台,及时掌握城区空气质量状况,依托辖区6个乡镇空气自动监测站点为全区大气污染防治提供了科学数据支撑,依托安徽科创中光科技有限公司激光雷达扫描对重点区域进行污染点源监控,做到大气污染防治精准、科学。全面开展水环境质量监测工作。区政府每年持续开展水环境质量监测,2022年,投资158.8万元开展38个入河排污口、22个饮用水源水源水、8个区级考核断面水质监测。
三是全面实施生态补偿机制。印发《颍泉区秸秆禁烧奖惩考核办法》《颍泉区环境空气质量生态补偿考核暂行办法》,开展全区环境空气质量生态补偿考核工作,将全年环境空气质量和秸秆禁烧工作纳入到了区政府年度目标管理。印发《颍泉区地表水断面生态补偿暂行办法》,根据乡镇地表水断面生态补偿监测数据情况,按月对辖区内7条河流8个考核断面水质达标及补偿/赔付资金情况进行通报。
四是推进区域大气污染协同防治。深入实施长三角秋冬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和重污染天气联防联控。完善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举措,连续三年修订完善《颍泉区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补充更新“重污染天气应急减排清单”,开展绩效分级,实施“一厂一策”,对全区84家重点企业响应重污染天气预警实行分级采取应急减排措施,遇到重污染天气,及时响应应急措施,严格督查巡查,确保减排措施落实到位。保障第五届进博会空气质量。认真落实省环委办《第五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安徽省空气质量保障暨专项执法工作方案》要求,认真组织开展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