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九起义是中共皖北特委在国民党反动派制造的白色恐怖蔓延的形势下,为进一步贯彻八七会议精神,根据中共中央关于执行皖北土地革命任务的指示,于1928年4月9日在阜阳发动的联合武装起义。
1928年2月9日,魏野畴在太和召开紧急扩大会议,会上批判了以前指导机关的机会主义,成立了临时皖北特委,魏野畴任书记。会议决定执行皖北土地革命大暴动任务,决定派人向河南省委报告,并请转知中共中央和安徽省委。3月25日,中共中央给中共皖北特委的指示信:“本党现在策略简要的说是发展群众斗争,领导群众武装暴动,实行土地革命,建立苏维埃政权”。4月5日,中共皖北特委在阜阳召开各县委、区委和高、杨两部党组织负责人会议,提出以高桂滋部教导团官兵为骨干首先在阜城发动起义,阜阳取胜,各县响应,建立豫皖革命根据地,定于4月下旬或5月上旬发动起义。后因计划泄密,第十军军校中的100多名共产党员被解除武装押送出境。4月7日,皖北特委在颍州西湖会老堂召开紧急会议,决定于4月9日提前发动起义,成立了以魏野畴为总指挥的皖北革命军事委员会。4月8日,阜阳行流农民协会根据特委决定,在李端甫、李烈飞领导下,于当晚解除行流税警武装,获长短枪19支,组成5个赤卫大队,截断阜太间的通讯联系,行流暴动成功。
4月9日凌晨,阜阳起义爆发。城内起义官兵申明甫等按计划执行点燃起义信号的任务,因天黑雨大,信号(燃火)没能传出,城外起义官兵与农民赤卫队未能配合攻城,城内起义官兵与敌激战失利,敌众我寡、攻城无望的形势下,起义军分两路进行转移:一路由魏野畴率领向西转移,行至临泉老集被国民党收编的土匪包围,魏野畴被捕后牺牲;另一路由昌绍先、杜聿德率领往北到达行流王官集,与当地农民赤卫队会师。下午在行流王官集召开大会,大会由李端甫主持,宣布皖北苏维埃政府成立,并宣布成立皖北工农红军。皖北特委负责组织工作的高望东宣布李端甫、李烈飞(李力果)任苏维埃政府正副主席,昌绍先、杜聿德任工农红军正副指挥。会上李烈飞宣布了《临时土地法》《临时工会法》《农民协会组织纲领》,并宣布立即开展皖北土地革命。
成立大会后,很多青年踊跃报名,参加红军,红军很快扩充到一个团,赤卫队发展到近万人。赤卫队员和农协会员在苏维埃政府的领导下,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打土豪、分田地”土地革命运动。在宋湾、邵营等地方圆20多里范围内斗争地主20多户,缴获长短枪60余支,没收大米7000多斤、食盐2000多斤、银元200多块以及食糖衣物等,分给贫苦农民。起义军战士也分别帮助农民开展斗争,申明甫带队到梅庄,梅庄地主听说来了红军都吓跑了。有的地主害怕红军,主动打开家门,把粮食、衣服分给农民。在新生的皖北苏维埃政府的领导下,受压迫的穷人获得了解放,欢欣鼓舞、奔走相告,阜阳起义的喜讯,迅速在皖北传开。4月11日,王官集皖北工农红军遭敌包围,工农红军奋勇还击,与敌激战。因敌众我寡,力量悬殊,终被打散。昌绍先在掩护部队突围时牺牲。杜聿德、苗勃然等在突围中被俘,后被杀害。胡英初、蔡甲午等突围到太和尚寨被地主武装截击,先后被杀害。起义失败,刚刚诞生的红色政权被扼杀在摇篮中。
四九起义是皖北共产党人“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的一次英勇的实践。它点燃了皖北革命的烈火,建立了安徽省第一个红色政权--皖北苏维埃政府,组成了我党领导的较早的红军之一皖北工农红军,提高了皖北革命人民群众的觉悟和士气,也使安徽党组织取得了领导武装斗争和建立人民政权的初步经验,为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打下了基础。
正如1962年毛泽东同志同开国中将孔从洲同志谈话中评价的那样:“这次暴动(四九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它点燃了皖北革命的烈火,胜利真是来之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