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重阳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又叫登高节、菊花节等等,有晒秋、饮菊花酒等丰富多样的习俗。
青岛大学特聘教授董德英表示,重阳节时值农历九月初九,九九重阳含有长长久久、长寿尊贵的美好隐喻,有辟邪与延寿等节日主题。许多习俗,也包含着人们尊重生命、祈福美好的诉求。比如菊有“延年客”“延寿客”之称,古人认为,重阳饮菊花酒延年益寿。另外,还要登高远眺、吃重阳糕等等。
重阳节的由来?
重阳节,时值农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故有“重九”之称。在古代,人们认为单数为阳,九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相重,“九九”与“久久”谐音,有长久之意。此外,重阳节时,北方秋收基本结束,即将迎来寒冬,人们常常在重阳节观天察时,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节日主题有哪些?
汉代,重阳节已经出现。后来,南朝梁吴均在《续齐谐记》中提到,桓景九月九日登高避祸传说,这也使重阳节和登高习俗得以广泛流传。重阳节出现至今,节日主题主要有辟邪与延寿等等。不过,在初期的时候,节日习俗和生活更加注重辟邪、驱灾、祓禳,节日信仰的色彩浓一些。在历史发展中,人们更加注重重阳节求吉等等,节日的休闲性、娱乐性渐渐浓厚起来。
重阳糕如何制作而成?
重阳糕或源于九月尝新荐祖之俗,《西京杂记》提到九月九日食蓬饵,饵、糕是同物异名,“蓬饵”具有秋祭与辟邪之意。饵用黏米制成,有秋报尝新之意。宋代,重阳糕更加讲究材料配置、造型工艺和色彩搭配,有多种花样做法。《东京梦华录》载:“上插剪彩小旗,掺饤果实,如石榴子、栗黄、银杏、松子肉之类。”这些食材使重阳糕增添了许多民间祈愿和喜庆色彩,如“栗黄”寓意“顺利”。“糕”“高”谐音求吉。此外,“糕”还与重阳“登高”有一定关联,既使没有登高远眺,但在家中吃一些重阳糕,也算应了节日之景。
为何登高有“辞秋”之意?
据说,登高远眺最原始之意在于祓禳。重阳节后秋寒将至,秋收也已完成,人们即将进入室内过冬,登高亦有与大自然告别的“辞秋”之意,富有自然与人生哲理。对远离故乡亲人的游子来说,登高远眺往往会激起怀念故土、思念亲人之情。唐代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写道,“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流传千古。因此,重阳登高从时间和空间双重视角构筑了人们登高避灾、思乡怀人的信仰与人文情怀。登“高”的“高”也寓意人年龄上的“高寿”,“九”与“久”谐音,都含有祈寿的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