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安徽省阜阳市颍泉区,有一种传统美食,以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杰出代表——这就是“蚕丝大馍”。它不仅是舌尖上的美味,更是阜阳人民对传统文化的坚守与传承。
阜阳枕头馍,被誉为“馍中之王”。相传在南宋时期,名将刘琦抗金时,当地百姓用新麦制作大馍,供士兵充饥或作枕头使用,这种大馍因此得名“枕头馍”。这种独特的制作方法被阜阳人民代代相传,成为地方特色美食。2010年,阜阳枕头馍入选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张廷虎,作为“蚕丝大馍、花馍制作技艺”的市区级非遗传承人,颍泉区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继承了祖上三代的制作技艺。他自幼跟随父亲学习制作枕头馍,如今已成为这一传统技艺的杰出代表。
张廷虎介绍,“蚕丝大馍”是枕头馍的一种,其底部焦金黄,外皮香脆,内里层次分明,犹如蚕丝般细腻。制作这种大馍需要借助一根铁棍,压上全身力量,将每块1.3公斤的面团多次挤压,使馍瓤纹路清晰,层层叠叠。这种独特的工艺不仅赋予了“蚕丝大馍”极高的观赏性,更使其口感香甜筋道。一首诗这样赞美它:“形似枕头白如玉,香甜筋道焦黄金,此味只有颍州见,东关街头大馍张。”
在阜阳地区,枕头馍不仅是美食,更承载着深厚的文化意义。每年农历正月十六到二月二,女儿出嫁后会带着一对老雁馍(也称大雁馍)回娘家,祝愿父母身体健康、万事顺心。老雁馍作为沟通亲情的媒介,成为阜阳春节期间不可或缺的美食之一。
一个枕头馍,历经数百年的传承与发展,不仅承载了阜阳人对面食的深厚情感,更成为一种文化记忆。人们品尝的不仅是舌尖上的美味,更是一份对家乡的回忆和念想。
张廷虎深知,作为传统美食的传承人,他肩负着沉甸甸的责任。他以虔诚严谨、一丝不苟的匠心精神,严格把控每一个制作环节,同时积极开发创新作品和技术。为了保护这门技艺,张廷虎也在努力培养新人,让更多人了解并传承这门古老的手艺。
非遗文化,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和民族的精神。在时代的变迁中,它们不仅没有消逝,反而以更加多元的形式续写着新的篇章。让我们一同守护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领略其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