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汝轩:30年走遍200多个村庄记录民俗文化
2017-07-13 00:14:00
一名普通的退休干部,30年来执着守望阜阳的民间文化,搜集整理民间故事,足迹踏遍200多个村庄,记录民间口头传统文化。他就是颍泉区原苏集镇退休干部、伍子胥文化研究会会长高汝轩。
  
  我能把这些东西挖掘整理成文化遗产,传承给下一代,是人生中有意义的事情,做得再苦再累也值得。老人说。
  

  伍子胥历史文化成为地方名片
  
  春秋时期一代名将伍子胥过昭关,是尽人皆知的历史故事,也许很少有人知道,相传历史名人伍子胥也曾经和阜阳有过一段渊源。在伍明,高汝轩怀着极大的热情,挖掘出伍子胥与伍明的历史文化,查访伍明与伍子胥的故事传说、文物古迹。
  
  高汝轩介绍说,现有的资料证明,当年伍子胥父子驻守在楚国东北边境也就是现在的伍明,伍明就是因为伍子胥而得名。1987年版的《阜阳地区名胜古迹》载,伍员(伍子胥)故居就在伍明。
  
  高汝轩考证,历史上伍明一带是伍子胥祖孙三代的屯兵驻防之地,伍明镇内有40多个都带营字的村子,诸如前郑营、于营、四姓营、王营、吕营、吴营等,当地群众说,这么多叫营的村子与伍子胥在此屯兵设营有关,后人在他们居住的地方修筑庙寺以祭,称伍名寺。
  
  今天的伍明粮站,相传就是原先的伍名寺故址,留有一株历经千年的银杏树,传说这是明朝时期栽种的,现在树高约28米,干径约1.2米。大院里还保存着相传为伍子胥当年开挖的七十二眼井之一的一口古井,井口处全部用水泥砖重新垒彻,仅能从井壁上看到青绿色的古砖。当地人相传,这七十二眼井全部是相通的,并且还与阜涡河水相通。
  
  在高汝轩和一批热心人的推动下,伍明镇成立了伍子胥文化研究会,举办了四届伍子胥文化艺术节。高汝轩还将当地研究伍子胥与伍明的研究文章结集印刷;伍子胥文化公园也在筹建之中,伍子胥文化已经成为伍明镇的一张亮丽名片。
  
  高汝轩还总结出伍子胥的献身信仰、见义勇为、爱憎分明、忠孝传家等八大传统道德。我能把这些东西变成文化遗产,让伍子胥传统文化发扬光大,传承给下一代,做得再苦再累也值得。
  

  整理出10多万字民俗资料
  
  在研究民间文化的同时,他还研究阜阳的颍淮民俗文化。现在整理民俗文化的人可谓凤毛麟角,非常少,这道你要认准了,路不管好不好走,都得往下走。
  
  他在研究伍子胥文化的同时,还考证了伍明镇境内春秋时期的楚国都城钜阳文化、古店集文化遗址、三国名将邓艾屯兵屯粮兴修水利等历史文化遗址,他倡导成立了阜阳的高氏文化研究会。
  
  100位为新中国建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王克勤,家乡归属阜阳一直存有争议。高汝轩经过几年的艰苦走访考证,认为王克勤的家乡就在伍明镇元寺村赵庄,这一说法引起了南京军区与当地民政、党史部门关注。
  
  如今,他利用业余时间,探访、发掘地方民俗文化和民间歌谣300多首、谚语1000多条,文字材料达10多万字。读着这些带有浓郁家乡风味、风情的文章,你就仿佛走进了皖西北历史的深处。凭着自己的执著付出和努力,高汝轩被当地人亲切地称为民俗专家。
  
  高汝轩整理的材料基本上够出几本书了,他在想着如何把这些东西变成可以传承下去的财富,去年颍泉区编《颍泉区志》,高汝轩就参与撰写了民俗部分。
  
  只要身体健康允许,我会一直把搜集民间文化的事情干下去。高汝轩有个心愿,就是把搜集整理的资料出版成书。
  

  走遍数百个村庄记录民间文化
  
  为了记录逐渐消失的城市记忆,国内不少地方启动了口述历史文化记忆工程。而记录村庄里的口述史,已经成为高汝轩多年的行动。
  
  小时候经常听老辈人讲起一些民间故事,在耐心聆听的同时,也渐渐地对这些民间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高汝轩说。凭着博闻强记,他对听到的很多民间故事都可以烂熟于心,同时,也开始用文字记载这些内容。
  
  为了能多搜集一些故事,他骑车一天最远蹬了100多里地,走遍了当地颍河流域数百个村庄,访问老人,研究民间文化几乎到了痴迷的程度。
  
  有时,为了得到一个民间故事,而讲述者又不愿意讲,不得不多次去,用诚心打动他们。有时,为了让他们给自己讲述,还要帮助讲述者干些农活,干着干着他就讲了。高汝轩说。在多年的摸索中,他已捉摸出了一些套路,也有了收获——在各种报刊杂志中发表了不少关于当地民间传说的文章。
  
  从年轻时就开始搜集民间故事,虽年近古稀搜集民间故事的热情一直没有减弱,高汝轩对民间文化的挚爱和孜孜不倦的追求也影响到家乡的一代人,现在伍明一批人都在对民间文学艺术产生浓厚兴趣。一位熟悉他的老同志这样告诉记者。
  
  如今,他搜集整理的民间文化已分门别类有数十个门类。《伍明文化》(一、二两部)已相继面世。翻阅5万多字的《伍明文化》,里面的故事短小精悍,题材广泛,不少都是反映惩恶扬善主题和传统伦理道德观念的有趣故事。
  
  为让阜阳民间文化得到更好传承,就在前不久,高汝轩牵头发起组成了一个抢救民间文化资源活动小组,并向市、区有关部门递交了一份《抢救阜阳丰富的民间文化资源势在必行》的报告。
  
  一位中国诗歌学会会员听到高汝轩的故事后曾这样写诗赞道:颍州古今多少事,付诸笔端化春风;吹开百花竟芳菲,新柳枝头听鹂声。

  记者 冯启俊 本报通讯员 余波
上一页:没有了 下一页:颍泉区伍明镇洼李村的健康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