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良
2017-07-13 00:43:28

颍泉王国良:创办明德书院 传承国学经典


事迹简介:王国良,男,生于1966年2月,颍泉区试验区人,研读国学经典,涉猎范围包括《大学》、《中庸》、《弟子规》、《三字经》、《朱子家训》等。为了让村里的孩子们能从国学经典中汲取精华,修身养性,并把中国国学精粹传承下去,影响更多的人,他将多年来的积蓄拿出来,将自家的三层小楼重整一番,添置桌椅、书籍,创办明德书院,辐射附近学校,开课为孩子们免费讲国学,举办国学诗词大赛,激励学生,至今,受众达5000人次。
正文:2016年3月26日上午,颍泉区城乡统筹试验区明德书院正式开班,侯小桥小学高年级学生正式进入明德书院接受国学教育,王国良终于完成了自己的心愿,创办明德书院,传承国学经典。

农家院传来读书声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4月9日,一个周六的上午,朗朗读书声准时在颍泉区城乡统筹试验区老家村王国良家的院子里响起。乡亲们告诉记者,这是明德书院的国学课开讲了。
当天,记者循着读书声走进明德书院。乍一看,这里似乎只是一方普通的农家院落,院内有一栋新落成的三层小楼,以及毗邻的一栋老楼,但在这一片灰白相间的楼体之间,红底黄字的明德书院牌匾格外引人注目;同时,也昭示着这里的与众不同。小楼的一楼便是书院的教室。室内,当天的主讲人王国良已在讲台上站定开讲,台下50多位小学生正在认真听讲。
这段话的意思就是说:父母呼唤,应及时回答,不要慢吞吞很久才应答;父母有事交代,要立刻动身去做,不可拖延或推辞偷懒……一字一句,一个故事一个经典,王国良耐心给学生讲解,孩子们一边听着一边或点头表示明白,或露出会心的笑容。

传承经典办书院
讲台上的王国良,先生范儿十足。但事实上,他从未从事过教师这个职业,而只是当地一名普普通通的农民。我当初办这个书院,就是想给村里的孩子免费讲国学,让孩子们能从国学经典中汲取精华,修身养性。同时,也想把这些国学经典传承下去,影响更多的人。谈及创办明德书院的初衷,王国良如是说。
因为我自己一直很喜欢国学,而且国学确实对我们的价值观、人生观养成以及生活、做人方面有很大的影响。今年55岁的王国良生于一个大家庭,家中有6个兄弟姐妹。读到高中,因家里缺乏劳力,王国良便辍学回家干农活。2001年,他曾创办养殖场,但以失败告终。2003年,他举家前往广州务工,一待就是4个年头。2007年,返乡后的王国良虽然创办了种植合作社,但效益一直不佳。虽然,生活起起伏伏,但多年来,王国良一直没有放弃研读国学经典。
王国良告诉记者,上学期间,他就接触过一些国学经典,如《论语》、《易经》等,让他深受启发。后期,又先后向村里的老先生求教,收获良多。此后,便养成了每天研读国学经典的习惯,涉猎范围包括《大学》、《中庸》、《弟子规》、《三字经》、《朱子家训》等。这些年,王国良在研读国学经典的基础上,甚至提练出了王氏家训:以德治家、以智兴家、以勤立家、以俭持家。
当天,记者在王国良家中看到,此家训被做成匾额,挂在墙上,以警示家人。在其房间,王国良收藏了不少国学经典书籍。
随着对国学的深入学习,王国良几年前就产生了创办书院的念头,但苦于当时既没时间又没精力,这事就一直耽搁下来。如今,家里的三个孩子相继成家或自立门户,王国良也到了安享天年的年纪,创办书院的事终于被提上了日程。说起这事,家里人还是挺支持我的,但周边村民起初还不太认可。毕竟,我的学历以及个人能力怎么样,大家都不知道。对于这些质疑的声音,王国良并没有退缩,反而和村里侯小桥小学校长商量了起来,邀请孩子们和家长进课堂免费听课。

学生爱听国学课
那是在3月份的一个周末,王国良到学校给孩子们试讲,讲的是‘三好学生’德育方面的内容。侯小桥小学校长汪洪刚介绍说,我记得很清楚,40多分钟的课,特别受欢迎,整个班的孩子都听得特别认真,没有交头接耳的,课堂参与性还高。
事实也是如此。经过王国良自掏腰包,收拾好教室,配齐课桌以及书本,明德书院于2016年3月底正式开班,最初只有附近的侯小桥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前来听课。进入4月份,王国良的国学课堂吸引了50多名学生前来听课,除了小学生外,还有一些中学生;甚至,有的家长亲自送孩子来听课。
这个书院里,除了学生队伍不断壮大外,老师的数量也在增加。当初只有王国良一个老师,如今已吸纳了几位附近学校的校长和老师加入。这个书院是纯公益性质的,只要孩子们愿意来,我们就会一直讲下去。不仅要让学生在这里学到国学知识,更要把这种国学经典传承下去。王国良说。

上一页:吴磊 下一页:王桂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