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党的扶贫政策好,除了公益岗,我的编织技术学好了,钱也挣上了。”阜阳市颍泉区周棚办周营村的50多岁的贫困户史利坤一边飞针走线,一边笑着说,靠着这门手艺,他每月都能挣1000多元。
20出头,正是如金似玉的好年华,史利坤却患股骨头坏死,不能从事体力劳动,虽有三级残补,但杯水车薪,导致家庭贫困。由于文化程度低,只能四处漂泊干点轻活,生活的窘迫曾让他数次偷偷落泪。
2014年史利坤被评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在一次扶智扶志教育中,史利坤意识到自己虽是贫困户,但身残志不能短。自家的生活终究要靠自己勤劳的双手来创造。一个偶然机会,扶贫干部让他他接触手工编织,心灵手巧的他很快学会做手串、玉绳等小饰品来卖,以补贴家用。
也许是“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的缘故,史利坤的独生子史磊上学很争气,2014年考入安徽大学江淮学院,社区又及时帮助申请了教育资助6000元,大学生县内补贴2000元。现已大学毕业,在安徽合肥一家电子公司上班。
如今,史利坤的手工编织日渐成熟,技术越来越好。逢周棚赶周棚,逢伍明赶伍明,在街市上经营小生意,月收入1000多元。医保方面,他还享受着健康脱贫慢性病的180政策,他的妻子则被介绍在附近的华润电厂打扫卫生,月收入1600元。申请的户贷户用入股社区合作社扶贫小额信贷3万元,年稳定收益1800元,加上低保贫困户补助、区人社区开发的公益性岗位,从事社区内环卫保洁监督和秸秆禁烧巡查员的工作,每月都有好几千元的收入,一家人生活得到了彻底的改变。尤其他的手工编织,实现了就近就便、不离乡不离土,不出家门就能脱贫致富的小康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