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怀千秋伟业,恰是百年风华。今年即将迎来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回望历史,“四九”武装起义,注定是皖北革命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1928年4月9日,在国民党反动派白色恐怖下,阜阳爆发了著名的武装起义,这是我党在皖北大地上向国民党反动派打响的第一枪,建立了安徽省第一个苏维埃政权,在黄淮平原上第一次成立了共产党领导工农红军,四九起义点燃了皖北革命的烈火,极大地鼓舞了皖北人民的斗志,在安徽乃至全国革命斗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红旗猎猎风雷动,“四九”精神后人颂。在位于颖泉区行流镇的四九起义纪念馆,每个开放日,这里参观者络绎不绝,走进纪念馆,一件件珍贵文物历经战与火的淬炼,仿佛从历史深处走来,静静地诉说着93年前那段烽火岁月。讲解员声情并茂的讲述,深深感动大家。
游客李奇说:“革命先烈留下的优良传统事迹是永远激励我们前进的宝贵财富,他们为了自己的理想信念,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我们要向他们学习,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游客刘玉峰说:“革命先烈为了我们现在的美好生活,抛头颅洒热血,要向前辈们学习,时刻记住前辈们的英雄事迹,为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美好贡献我们的力量。”
1928年初,根据中央“八·七”会议精神,中共皖北临时特委召开了中共皖北特委扩大会议,正式建立皖北特委。会议决定在阜阳举行皖北工农兵武装起义,成立工农红军和苏维埃政府,并详细讨论了起义方案。在党的领导下,魏野畴等人先后召开3次农民大会,号召组织农民协会,打倒土豪劣绅。以王官集为中心,方圆几十里的地方农协会员达6万多人,为阜阳四九起义打下了良好基础。1928年4月,中共皖北特委接到党中央批准暴动计划的指示。魏野畴,李端甫等立即奔赴各地,宣传中央决定,积极准备暴动。4月7日,正当起义准备加紧进行之际,由于叛徒告密,皖北特委召开紧急会议,决定起义时间提前在4月9日,并成立了皖北革命军军事委员会。
阜阳市四九起义纪念馆讲解员李艺旋说:“起义之前也就是4月8日,魏野畴就带领咱们的农民赤卫队,包围了当时的镇政府所在地,缴获了20多支枪,进一步壮大了起义的力量,同时他又抽掉了3000多名赤卫队队员,组织了五个大队,来接应城里的暴动。”
4月9日凌晨,起义在阜阳城内爆发,两支敢死队攻击了留守司令部,并解除了国民党十九军留守司令部的武装,因夜下大雨,点火信号未能发出,城外集中的近万名农协会员和赤卫队员未能及时赶到支援,起义部队遂放弃占领阜阳城计划,向农村转移。9日上午,起义部队到王官集,与赤卫队会师后,召开了20000多人的工农兵起义誓师大会,宣布成立皖北苏维埃政府和皖北工农红军。4月11日,皖北工农红军正准备西进,不料,国民革命军十九军留守司令王守信集骑兵和地方民团数千人三面包剿而来,红军打退敌军多次进攻,终因弹尽无援,众寡悬殊,起义队伍被敌军突袭溃散,皖北特委书记魏野畴被俘,壮烈牺牲,李端甫等率部分战士突围。
颍泉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工作人员陈思说:“阜阳四九起义,是在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之后,我们党组织领导的皖北工农兵起义,也是我们皖北党组织贯彻落实“八七”会议精神的实际行动,在我们安徽的革命历程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这次起义,有力的打击了当地的反动以及封建势力,鼓舞了群众的革命热情,也培养锻炼了革命的骨干,播下了革命的种子。”
忆往昔峥嵘岁月,看今朝故土新颜。站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点,如今,在“四九”革命先烈鲜血浸染过的这片土地上,精准扶贫,共奔小康,城乡面貌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颍泉区行流镇王官集成为首批国家旅游扶贫重点村,美丽乡村建设如火如荼,红色文旅迸发蓬勃的生机和活力,行流镇也在新时代新征程上阔步前行。
颍泉区行流镇镇长贾颍申说:“作为一名党员,一名基层干部,我们要传承红色基因,发扬“四九”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带领我们当地群众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断提高我们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