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总书记的足迹·见证】生态湿地扮靓巢湖
2022-06-06 11:41:04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初夏时节,站在位于安徽省肥东县南淝河流入巢湖口左岸向十八联圩湿地望去,只见形如巨龟的湿地新绿漫野,荷花映日,水草丰茂,百鸟翔集,景美如画。

  “十八联圩湿地总面积有4万多亩,湿地三期建设工程已经进入了收尾阶段,将于今年7月份完工。”合肥十八联圩生态建设管理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李家政告诉记者。

  2020年8月19日,在合肥市肥东县十八联圩生态湿地蓄洪区巢湖大堤罗家疃段,习近平总书记详细了解巢湖防汛救灾和固坝巡堤查险工作。他强调,要坚持生态湿地蓄洪区的定位和规划,防止被侵占蚕食,保护好生态湿地的行蓄洪功能和生态保护功能。“巢湖是安徽人民的宝贝,是合肥最美丽动人的地方。一定要把巢湖治理好,把生态湿地保护好,让巢湖成为合肥最好的名片。”

  2020年汛期,巢湖遭遇了150年未遇的历史高水位。这块占地27.6平方公里的十八联圩生态湿地蓄洪区主动承接了1.3亿立方米的巢湖洪水。“人不给水出路,水就难给人活路。”这是自然对人类的启示,也是人水共生的相处之道。

  十八联圩曾是巢湖近岸的自然蓄洪湿地,上世纪60年代起,因不断围湖造田,湿地生态功能遭到严重破坏,自然蓄洪功能丧失。73岁的肥东县长临河镇施口村村民李业炳曾在十八联圩住了大半辈子,由于地势低,经历了多场大水灾。“家里被淹多次,水大的时候只能住在堤上,等水退去要一两个月,家里也不敢添置值钱的家具。”

  为了治理水患、恢复生态,近年来,合肥规划建设了总面积达100平方公里的10处湿地,形成环巢湖湿地群。十八联圩湿地就是其中面积最大的一块。2016年,当地政府决定在十八联圩实施“退居退渔”工程,一年间,1.2万人搬出圩区,3500亩鱼塘水面清退,湿地治理的一、二、三期工程也随之开展。

  走进十八联圩湿地,只见水道相连,偌大的水面上有不少塘底淤泥堆成的小岛。“十八联圩湿地中部的湖泊湿地,原为具有30多年养殖历史的2814渔场,底泥氮磷污染严重,鱼塘内湖水大部分为劣Ⅴ类水。”李家政告诉记者,这些岛底部铺了防渗膜,中间是塘底淤泥,上面种植水杉、乌桕等乔灌木,形成“生态渗滤岛”。这些植物根逐步吸收底泥中的氮、磷元素,同时也为各类生物提供栖息地。目前,十八联圩有33座“生态渗滤岛”散落在湿地中间的水面上。

  “在打通旧有鱼塘、连通水面、淤泥堆岛的基础上,我们精心挑选了一些适合本地生长的植物在临水湿地种植,发挥粮食生产、水体净化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多重功能。”安徽省水利设计研究总院水生态环境院副院长谢三桃说,利用水稻、荷花等植物的生长,可以充分吸收氮、磷等营养物质,起到了消除环境污染的作用。湿地生物有效提升了水质净化效果,进一步改善了水稻生长环境。去年秋收,十八联圩湿地里种植的生态水稻在“不施肥、不打药”的种植模式下,亩产达400多斤。

  鸟类数量和种类增多,是十八联圩湿地生态改善最明显的证据。李业炳说,很多鸟他以前都没见过。“这两年,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脸琵鹭、黄胸鹀,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红隼、水雉、白琵鹭等都来湿地安家落户了。”谢三桃说。

  “下一步,我们将以生态产业化、可持续运营、绿色产业体系构建为目标,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有效路径,推动湿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让巢湖明珠更加璀璨。”李家政说。


上一页:开创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建设新局面(沿着总.. 下一页:潮涌江淮风帆劲——沿着总书记的足迹之安徽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