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农村居民数字素养与技能,助力数字乡村建设
2022-09-01 10:31:16来源:光明网-理论频道

 作者:汤志伟(电子科技大学智慧治理研究院院长,电子科技大学数字乡村振兴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吴珂旭(电子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型数字信息技术的蓬勃兴起,日益成为我国实施数字乡村战略的重要推动力。2019年,农业农村部、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联合印发的《数字农业农村发展规划( 2019—2025年) 》中指出,当前及“十四五”时期是推进农业农村数字化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必须顺应时代趋势、把握发展机遇,加快数字技术推广应用,大力提升数字化生产力,抢占数字农业农村制高点,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让广大农民共享数字经济发展红利。2021年10月,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印发《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行动纲要》中也将提升农民数字技能作为主要任务与重点工程。2022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再次强调,要“实施数字乡村建设发展工程”。农村居民是数字乡村建设的直接参与者,农村居民数字素养与技能是推动数字乡村内生发展的关键。

  一、 农村居民数字素养与技能提升制约因素

  随着数字技术逐渐嵌入到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的各个方面,数字乡村发展也在稳步向前。部分农村已经基本普及数字化设备并率先进入数字乡村时代,享受到数字技术所带来的发展成果。但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我国广大农村地区依然普遍存在信息基础设施薄弱、农村居民数字技术接触率偏低、数字素养水平有限等问题。数字素养和数字技术所带来的商业和文化价值还有待进一步释放。当前乡村振兴中制约我国农村居民数字素养与技能提升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城乡数字素养鸿沟所带来的“乡村迟滞”

  相较于城市,乡村难以整合各类优势资源跟上数字时代的发展。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化研究中心2021年发布的《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中国乡村数字素养调查分析报告》显示,农村居民数字素养比城市居民低37.5%,城乡之间依然存在明显的信息逆差和“数字鸿沟”,中西部地区部分农村数字化发展依旧迟缓,城乡间数字发展不平衡现象依旧存在。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12月,农村网民规模为2.84亿,相当一部分农村居民从未接触过互联网。而与此同时,中国网民总数为10.32亿,表明城乡之间仍存在较大的数字鸿沟。数字鸿沟导致在信息技术高度发展时期仍然存在“乡村迟滞”现象。“乡村迟滞”的表现形式一是数字化时代乡村发展仍落后于城市;二是在数字乡村建设中农村居民没有被真正动员起来,农村居民参与数字乡村建设的主体性仍然相对缺失。

  (二)数字乡村建设的规模化与农村发展的个性化需求之间的矛盾

  良好的数字基础设施是农村居民数字素养与技能提升的基本保障,更是数字乡村建设的必备条件。《数字中国发展报告(2021年)》显示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已提升到57.6%,表明在数字乡村建设的推进过程中,基础通讯设施的建设已经初具规模。但数字乡村建设并不仅仅是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数字平台搭建,脱离了乡村社会和文化的数字乡村建设,就会成为一种单纯的技术呈现。目前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方案倾向于标准化,方案设计往往复制城市的数据管理系统,聚焦于数据的可视化、景观化。不可否认,这些方案在信息进村入户、惠农服务网点、农村电商发展等方面成效显著。但是我国农村情况千差万别,存在大量“小、散、远”的农村。在这样的现实情况下,标准化、规模化的数字乡村建设通常会掩盖村庄的个性化需求,脱离于乡村现实的数字系统,往往使用率较低,这阻碍了农村居民通过实践操作提升数字素养与能力。

  (三)数字乡村建设的人才需求与乡村数字人才供给之间的矛盾

  数字乡村建设中产业是基础,人才是根本。数字乡村的发展离不开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8.70%,与2010 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上升5.44个百分点。据《中国乡村振兴综合调查研究报告(2021)》表明农村人口老龄化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大量青壮年劳动者从农村流向了城市,留存农村人口年纪偏大,受教育水平偏低,导致其对数字技术兴趣较低,面对数字技术的使用门槛,使用意向偏弱,故难以提升数字素养和技能。此外,乡村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基本公共服务资源相对缺乏且质量不高,这导致乡村无法吸引人才尤其是数字人才来引导农村居民参与数字化建设,帮助农村居民提高数字素养与技能,这进一步增大了农村数字人才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缺口,使得乡村数字人才结构性失衡。

  二、农村居民数字素养与技能提升的纾解之策

  针对上述制约因素,一方面需要继续完善数字乡村的建设与发展的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另一方面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全面提升农村居民的数字素养和数字技能水平。

  (一)强化政府统筹协调,弥合乡村居民的数字鸿沟

  作为一个复杂庞大的系统,数字乡村的建设过程中必须坚持“政府主导、多部门协同、全社会参与、资源互通、全民共建共享”的发展原则,本着这一原则,在应对城乡间、东西部间的“数字鸿沟”这一问题上应当加强政策干预。首先,应当在充分考虑我国农村数字鸿沟问题的差异性与复杂度的同时,秉持因地因时因势制宜的原则制定相关数字化建设与干预政策,以缩小区域间和区域内部的数字鸿沟。其次,各地要统筹制定提升农村居民数字素养与技能行动计划,鼓励科研机构、企业等各部门积极参与,通过行政手段打通资源传输渠道,扩大农村地区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数字技术的覆盖范围和受众人群,降低农村居民接触数字技术的难度,弥补数字鸿沟,充分发挥数字乡村建设在乡村振兴中的赋能作用。最后,开展立足农村生产生活实际的数字新技术、新应用培训,让农村居民在数字生活中有更多的参与感和获得感,提升农村居民数字化理念、素养和技能。

  (三)完善乡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村居民数字应用能力

  在完善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的过程中要综合考虑我国乡村环境,并将现有的优势数字资源进行整合。首先,要继续落实农村电信网络、宽带网络、有线电视网络“三网”建设和升级,建设更为完备的农村信息服务体系,使得数字乡村的理念从物质上进入千村万户的家中。同时考虑到城乡间差异以及不同乡村的结构特点,整合优质数字资源和数字技术,打造能够满足农村居民不同层次需求的数字服务平台。此外,在数字平台的建设过程中也应当考虑适用性,适当简化数字平台使用流程,降低操作难度,确保农村居民有兴趣,有意愿参与到数字乡村的建设中来。通过“硬件设施”完善和“软件平台”搭建,强化数据管理、数据资源和应用场景建设,提升农村居民数字技术应用能力,加快数字乡村建设,助力乡村振兴。

  (三)加强复合型“新农人”培养,夯实数字乡村人才支撑

  数字时代的“新农人”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身份农村居民,“新农人”意味着农村居民不再是被动的身份,而是主动的职业选择。我们认为复合型“新农人”至少应该包含三个内容,即具有新理念、掌握新技能、顺应新趋势。新理念也就是数字理念、计算思维和数字安全意识。新技能主要是具有信息检索能力、数字农业工具操作能力、合作组织能力等。顺应新趋势意味着新农人应当是能够通过主动学习、开拓创新来不断顺应技术、环境等的新变化。

  在复合型“新农人”培养过程中,基层政府应当积极转变乡村发展思路,真正使数字技术成为催生乡村发展和人民新福祉的重要落脚点。要进一步提升基层政府在数字人才培养中的创新思维,将培养新型数字农村居民作为工作重点,以切实提高农村居民数字化基础设施的使用意愿和学习兴趣为培养核心,兼顾农村居民数字素养提升,在发展建设的过程中不断探寻农村居民使用数字技术的外部激励与内在驱动,将为农村居民提供更贴心、更多元化的数字服务作为数字人才培养工作的重点。同时,通过线上、线下积极开办农村数字素养、数字技能培训班,对数字乡村用户中的“弱势群体”进行针对性培训,加快农村居民生产力和创造力的数字化转型。通过提高农村居民的数字素养改变农村思维,提高认知水平,不断增强数字技术的溢出效应。

  数字乡村建设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广大的农村居民群体既是数字乡村建设的主体,同时又是数字乡村建设成果的最大受益人。只有提升农村居民数字素养,提高农村居民数字技能,调动农村居民参与数字化建设的积极性,才能更高效地建设数字乡村,才能让广大农村居民群众真正享受到数字化时代所带来的红利,并最终实现乡村振兴这一伟大目标。

  【本文系四川省社会科学规划重点项目“面向共同富裕的乡村产业振兴发展模式、路径和对策研究”(SC22A02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上一页:数字中国建设峰会:一次具有风向标意义的盛会.. 下一页:AI浪潮下,更须守护数据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