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各地频现短时强降水、冰雹、龙卷风、雷雨大风等强对流天气。强对流天气历时短、气流剧烈、破坏性强,这些特点使强对流天气预报仍是一道世界性的难题。不过,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网格预报,有望帮助气象部门解决这一难题。本期我们特邀国家气象中心天气预报室主任宗志平、国家气象中心预报系统开放实验室主任薛峰来详细解读我国气象部门已经开始使用的智能网格气象预报。
人们对天气预报的需求越来越精细
天气预报的发展,经历了从定性预报、描述性预报向数字化、网格化预报的过程。比如,我国气象部门原来发布的城镇天气预报,内容只包括2400多个城镇的天气现象、高低温和风速风向预报,频次也只是一天三次,预报的时间精度和空间精度不够高。
2012年,国家气象中心推出了一个新的预报产品,即大城市精细化预报,该产品把全国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24小时内的天气预报进行细化,每6小时开展一次预报,降水量可以预报到毫米。但即便这样也不够精细,不能满足各行业及公众的需求。
于是,“网格预报”这一概念被引进到我国的精细化预报业务中。如何理解它呢?可以这样比喻,就像地球上的经纬网一样,我们可以把中国以及每个城市所在的区域分解成许多个5公里×5公里甚至1公里×1公里的网格,而公众就是生活在这样的一个个网格中,每个网格中的天气情况也会有所差异。与原来的定点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