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是镶嵌在大地上的历史印记,是承载乡风民俗与集体记忆的“活化石”。为深入贯彻落实“乡村著名行动”各项要求,将地名服务深度融入乡村振兴战略,周棚街道坚持以规范乡村道路命名为切入点,系统谋划、精准施策,高效完成了26条乡村道路的命名工作,为建设和美乡村注入了深厚的文化活力与治理效能。
一是精准摸底,实现“无名者有份,有名者规范”。命名工作启动伊始,街道便组织工作人员下沉至各社区、村居,开展“地毯式”现场勘查。通过实地走访、查阅村志族谱、召集乡贤座谈等多种形式,对全域范围内道路现状进行了系统性的信息采集与甄别,重点清理了“有路无名”、“一路多名”、“名称不规范”等长期存在的痛点,确保了基础数据的全面与准确,为实现“条条道路有身份,个个路名合规范”的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是制度先行,确保命名工作“于法有据,程序严谨”。为确保命名工作的科学性与可持续性,周棚街道充分研究《阜阳市乡村道路命名管理办法》等制度文件,明确了从名称征集、论证到确定、备案的全链条管理流程。在实践中,严格遵循“社区提议、民主协商、街道审核、专家评审、社会公示”的规范程序,让每一条道路的名称都历经民主与专业的淬炼,最终报请批准,获得其合法、规范的“官方身份”。
三是文化铸魂,让路名成为“行走的乡土教材”。道路命名,不仅是赋予标识,更是传承文脉。周棚街道在采词择名时,坚决摒弃“大、洋、怪、重”的命名倾向,深度挖掘本地历史文化资源,让路名承载地方独有的故事与情怀。例如,取自本地历史传承的“云雾路”,弘扬传统美德的“和谐路”,反映人民群众美好祝愿的的“永安路”等。这些名称如同散落在乡间的文化密码,不仅方便了指位导航,更在日复一日的使用中,潜移默化地滋养着村民的乡土认同与文化自信。